想保障孩子安全成長,卻拿不準該聲請「停止親權」還是「改定親權」?本篇由天秤座法律事務所彙整,以白話方式說明兩種程序的差異、法院評估基準、證據準備與流程,協助家長把焦點放回「未成年子女之最佳利益」。
一、基礎觀念:何謂「親權」?法院何時會介入?
親權係父母對未成年子女在身分、教養與財產方面之權利與義務總稱,包含居住安排、醫療決策、就學選擇、財產管理與日常照顧等。通常父母得以協議方式分工;惟當出現安全風險、嚴重失職或情事重大變更,足以影響子女身心利益時,法院得作成限制、停止或改定親權之裁定。
重點澄清:
二、停止親權 vs 改定親權:
面向
停止未成年子女親權
改定未成年子女親權
核心目的
因危險或失職,暫停全部或一部親權之行使,重在即時保護
因情事重大變更,調整親權歸屬或行使方式,重在長期穩定
典型情境
家暴、虐待、嚴重疏忽、成癮、長期失聯、反覆高風險行為
主要照顧者變動、跨區搬遷就學、父母協作失靈、子女需求改變
效力期間
多為定期檢視之暫時措施,可命輔導或治療
持續有效,但隨情勢變更得再聲請調整
裁判內容
停止全部/部分親權、指定代行使人、命親職教育/治療
單獨或共同行使親權之重新分配、重大事項決策分工、居住與會面交往安排
判斷基準
子女立即安全與風險控管
子女最佳利益、照顧品質與生活穩定性
三、法院評估的核心:未成年子女之最佳利益
實務上常綜合下列因素衡量:
四、何時適用「停止親權」?(保護優先)
下列情形常見為停止親權之基礎:
法院得裁定停止全部或一部親權(例如暫停醫療同意權、就學重大決定權),並得指定代行使人、命親職教育/心理或成癮治療、安排家事調查及訪視等。
五、何時適用「改定親權」?(長期穩定)
「改定」係為長期最佳利益重新設計親權架構,常見事由包括:
改定結果可能為單獨行使親權,或共同行使親權但明確分工(如醫療由甲、教育由乙),並調整主要居住、交接節奏、長假安排與跨境會面交往之細節。
六、程序地圖:從評估到聲請
Step 1|風險快篩與保全
Step 2|證據盤點
Step 3|選擇路徑
Step 4|送達與調查
Step 5|調解與審理
七、「整理清單」
八、常見迷思與攻防重點
離婚後未成年子女持有之不動產租金(收入)由誰收取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