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停止未成年子女親權+改定未成年子女親權」 / 一次搞懂法院介入門檻、評估基準與實務流程
  • 台中地區 現場免費法律諮詢~(❁´◡`❁) 請點此連結加入LINE了解活動詳情~
  • 想保障孩子安全成長,卻拿不準該聲請「停止親權」還是「改定親權」?本篇由天秤座法律事務所彙整,以白話方式說明兩種程序的差異、法院評估基準、證據準備與流程,協助家長把焦點放回「未成年子女之最佳利益」。

    一、基礎觀念:何謂「親權」?法院何時會介入?

    親權係父母對未成年子女在身分、教養與財產方面之權利與義務總稱,包含居住安排、醫療決策、就學選擇、財產管理與日常照顧等。通常父母得以協議方式分工;惟當出現安全風險、嚴重失職或情事重大變更,足以影響子女身心利益時,法院得作成限制、停止或改定親權之裁定。

    重點澄清:

    • 親權程序的核心不是懲罰父母,而是保障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。
    • 停止親權多屬暫時性措施,改善後可聲請恢復。
    • 改定親權屬長期安排,惟將來情勢再變仍可再聲請調整。

    二、停止親權 vs 改定親權:

    面向

    停止未成年子女親權

    改定未成年子女親權

    核心目的

    因危險或失職,暫停全部或一部親權之行使,重在即時保護

    因情事重大變更,調整親權歸屬或行使方式,重在長期穩定

    典型情境

    家暴、虐待、嚴重疏忽、成癮、長期失聯、反覆高風險行為

    主要照顧者變動、跨區搬遷就學、父母協作失靈、子女需求改變

    效力期間

    多為定期檢視之暫時措施,可命輔導或治療

    持續有效,但隨情勢變更得再聲請調整

    裁判內容

    停止全部/部分親權、指定代行使人、命親職教育/治療

    單獨或共同行使親權之重新分配、重大事項決策分工、居住與會面交往安排

    判斷基準

    子女立即安全與風險控管

    子女最佳利益、照顧品質與生活穩定性

     

    三、法院評估的核心:未成年子女之最佳利益

    實務上常綜合下列因素衡量:

    1. 安全風險:是否有家庭暴力、虐待、重大疏忽、成癮或其他危害。
    2. 主要照顧者連續性:長期實際提供照顧者為何。
    3. 照顧能力:日常照護、醫療、教育與情緒支持。
    4. 父母協作:是否能就重大事項有效溝通與決策。
    5. 教養一致性:作息、課業、3C使用規範之穩定性。
    6. 生活環境:住居安全、學校資源、通勤與社群支持。
    7. 父母身心狀態:健康、工作時程、支持系統與壓力管理。
    8. 子女意願:依年齡與成熟度審酌其自主、具體之意見。
    9. 手足關係:避免無必要之分離,維持依附。
    10. 既有安排成效:既行會面交往/居住安排是否順暢。

    四、何時適用「停止親權」?(保護優先)

    下列情形常見為停止親權之基礎:

    • 家庭暴力或虐待(身心或性暴力、恐嚇威脅等)。
    • 嚴重疏忽或危險照顧(酒駕載童、留置幼兒、使子女暴露於暴力或毒品環境)。
    • 成癮或未治療之重大身心疾患,致難以即時妥適照護。
    • 反覆高風險或違法行為,造成子女直接或間接受害。
    • 拒不配合保護或輔導,經多次介入仍無改善。

    法院得裁定停止全部或一部親權(例如暫停醫療同意權、就學重大決定權),並得指定代行使人、命親職教育/心理或成癮治療、安排家事調查及訪視等。

    五、何時適用「改定親權」?(長期穩定)

    「改定」係為長期最佳利益重新設計親權架構,常見事由包括:

    • 主要照顧者變更(工作型態、健康或婚姻狀態轉變、長期外派)。
    • 父母協作失靈,重大事項反覆僵局影響子女利益。
    • 子女需求變化(特殊教育、醫療需求、青春期適應)。
    • 跨區或跨國搬遷造成就學與生活明顯受影響。
    • 原有安排執行不佳(惡意干擾或拒絕會面交往、交接衝突)。
    • 安全疑慮上升,雖未達停止門檻,惟已影響穩定性。

    改定結果可能為單獨行使親權,或共同行使親權但明確分工(如醫療由甲、教育由乙),並調整主要居住、交接節奏、長假安排與跨境會面交往之細節。

    六、程序地圖:從評估到聲請

    Step 1|風險快篩與保全

    • 若有即時危險,先評估保護令與暫時處分(如限制接觸、指定交接點、監督會面交往)。
    • 緊急情況可通報113或警政、社政單位。

    Step 2|證據盤點

    • 以時間軸呈現事實→證據→對子女之具體影響。

    Step 3|選擇路徑

    • 即時風險:優先考慮停止親權(並聲請暫時處分)。
    • 長期穩定:著手改定親權與共同教養計畫(親職計畫)。

    Step 4|送達與調查

    • 向有管轄之家事法院遞狀(通常以子女住所地)。
    • 可能由家事調查官訪視,並視情形命親職教育/心理評估。

    Step 5|調解與審理

    • 家事事件以調解優先;不成再進入實質審理與裁定。
    • 裁定得附帶命輔導或定期檢視,以利追蹤。

    七、「整理清單」

    1. 醫療/社政紀錄:驗傷單、診斷、心理諮商、社工報告。
    2. 警政/司法資料:報案紀錄、筆錄、保護令、起訴/判決。
    3. 學校文件:導師或輔導室紀錄、出缺勤、適應報告。
    4. 影像與通訊:合規蒐證之照片、影片、對話截圖(標註日期)。
    5. 生活佐證:接送紀錄、就醫明細、課外活動與作息表。
    6. 第三人陳述:保母、鄰里、親友或專業人員具體證言/切結。
    7. 共同教養(親職)計畫草案:
      • 居住與交接節奏(平日/週末/寒暑假/節慶)
      • 重大事項決策分工(醫療、教育、護照、宗教、活動)
      • 溝通與資訊分享機制(例:每月彙整、臨時醫療通報)
      • 爭議處理(調解優先、第三方協調、視訊會議)

    八、常見迷思與攻防重點

    • 迷思一:只要批評對方,法院就會支持我。
      → 法院重視證據+影響結果;需具體呈現子女因此受傷、焦慮或學習受挫等。
    • 迷思二:共同行使親權一定比較好。
      → 若合作不彰導致決策遲滯、醫療延誤或學籍不穩,單獨行使或共同但分工更符最佳利益。
    • 迷思三:停止親權等於永遠喪失親權。
      → 多為暫時性,並常附帶改善與追蹤;完成治療、教育與行為改善後,有恢復可能。
    • 迷思四:只要子女表態想跟誰,就一定判給誰。
    • → 子女意見會被傾聽,但需評估其自主性、具體性與是否符合最佳利益。

     

    歡迎來電諮詢:04-2375-675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