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失致死賠償懶人包
  • 台中地區-現場免費法律諮詢~名額有限(❁´◡`❁) 請點此連結加入LINE了解活動詳情~
  • 被害人家屬可以請求哪些賠償?金額怎麼算?

    家人因車禍、工安意外、醫療疏失等「過失致死」離世,家屬往往一邊處理後事、一邊還得面對保險公司、加害人談賠償,壓力非常大。

    本文以臺灣現行法為基準,整理出實務上最常見的賠償項目與計算觀念,讓您在最困難的時刻,至少對「自己能爭取什麼」有清楚的方向。

     

    一、先釐清:什麼是「過失致死」?

    刑法第276條規定:「因過失致人於死者,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五十萬元以下罰金。」

    重點有兩個:

    • 不是故意殺人,而是「應注意、能注意卻沒有注意」,例如:
      • 超速、未注意車前狀況的車禍
      • 工地未做好安全防護造成墜落
      • 醫療行為嚴重疏失導致病人死亡
    • 刑事歸刑事、民事歸民事
      刑事部分談的是「要不要判刑」;
      家屬拿得到多少賠償,是民事賠償問題,要依民法來算。

     

    本文以下都以「民事賠償」為主。

    二、家屬請求賠償的法律依據

    過失致死人命後,家屬主張賠償,主要依據是《民法》的侵權行為規定:

    • 民法第184條:因故意或過失,不法侵害他人權利者,負損害賠償責任。
    • 民法第192條:不法侵害致死時,對醫療費、增加生活需要之費用、喪葬費,以及被害人生前有義務扶養之第三人,應負賠償責任。
    • 民法第194條:被害人死亡時,其父母、子女及配偶,雖非財產上損害,仍得請求「相當金額」的精神賠償。
    • 民法第195條第3項:進一步保障「身分法益」,例如因至親死亡或重度傷殘,對父母、子女、配偶造成重大精神痛苦時,可請求精神慰撫金。

    若是公務員執行職務或公共設施缺失造成死亡(例如道路坑洞、未設護欄等),還可能同時涉及《國家賠償法》,但賠償項目大致仍是依民法來計算。

     

    三、受害人家屬可以請求的賠償項目有哪些?

    (一)醫療費、急救費、增加生活上需要的費用

    適用情況:
    被害人先受傷住院,之後才不幸死亡時,從事故發生到死亡前的所有必要醫療支出都可請求,例如:

    • 急診費、住院費、手術費、藥費
    • 檢查費、復健費
    • 必要的看護費、專車接送費等(屬「增加生活上需要之費用」)

    實務上會以實際單據為主,前提是「有必要、金額合理」。

    (二)喪葬費

    民法第192條明定,加害人須對「支出殯葬費之人」負賠償責任。

    常見可請求項目:

    • 告別式、靈堂布置、火化/土葬費用
    • 納骨塔位或骨灰罐、壽衣、靈車、花籃
    • 必要的法事費用(視個案、社會通常觀念認為相當的範圍)

    重點是:
    實際有支付的人(不一定是被害人配偶或子女),就有資格請求喪葬費的賠償。

    (三)被扶養親屬的「扶養費損失」

    若被害人生前依法對某些家人有扶養義務(例如年幼子女、年邁父母、經濟無法自立的配偶等),這些人因為死亡失去扶養來源,依民法第192條第2項,可以向加害人請求「扶養費損失」。

    重點說明:

    • 可以請求的人
      通常是被害人生前「依法應扶養」且自己無法維持生活的家屬,例如:
      • 未成年子女
      • 無工作能力或生活困難的父母
      • 全職在家的配偶、無謀生能力者
    • 請求的內容
      本來每個月可以拿到的「生活費」,因死亡而一次消失的那一大段期間,就構成損害。

    (四)父母、子女、配偶的「精神慰撫金」

    這是家屬最關心、也最容易有爭議的項目。

    民法第194條規定:不法侵害他人致死,被害人的父母、子女與配偶,可以請求精神慰撫金。兄弟姐妹、祖父母、孫子女等,原則上沒有法律上的慰撫金請求權。

    實務上法院會考量:

    • 死者與請求人之關係親密程度(同住與否、實際扶養情況)
    • 死者年齡、健康狀況、家庭角色
    • 加害行為的嚴重性(單純不慎 vs 酒駕、超速、逃逸等惡性)
    • 雙方經濟能力、社會地位、是否有道歉與賠償誠意

    因此,沒有固定金額或統一算法,不同案件之間差異很大。整體而言,實務上死亡案件的慰撫金,常是總賠償金額中相當重要的一塊。

    (五)其他可主張的財產上損失

    依個案狀況,還可能出現例如:

    • 救護車費用、家屬奔喪交通費
    • 為處理後事請假導致的損失(部分法院會有限度認可)
    • 遺物清理、搬遷等必要支出

    只要能證明與事故有「相當因果關係」,且屬合理必要的支出,都可以納入請求範圍,交由法院審酌。

     

    四、賠償金額怎麼算?常見計算觀念

    1. 醫療與喪葬費:實支實付、合理必要

    原則很單純:

    有單據、與事故有關、金額合理 → 就能請求。

    建議家屬務必保存:

    • 收據、醫療明細
    • 銀行轉帳或匯款證明
    • 殯葬相關契約、發票
    1. 扶養費損失:常見簡化公式

    實務上法院計算扶養費,會看:

    • 被害人原本可期待的「餘命」
    • 被扶養人還需要被扶養多久(例如:子女到成年、父母平均餘命等)
    • 被害人實際收入與將來可期待收入
    • 受扶養人是否還有其他扶養義務人分攤

    許多見解會參考行政院主計總處每人每月平均消費支出,做為一個人維持基本生活所需的客觀基準,再依實際家庭狀況調整。

    簡化理解可以這樣想(僅供觀念示意):

    扶養費損失 ≒(每月可期待扶養金額) ×(剩餘扶養年數 × 12)
    再依個案折減(例如通貨膨脹、一次給付折現等)

    實際案件中,法官會綜合考量身分、收入、家庭狀況,不是單純套公式。

    1. 精神慰撫金:沒有固定表,都由法院酌定

    精神慰撫金沒有「價目表」,也不會因為家屬說「要求一千萬」就一定拿得到。法院會綜合:

    • 被害人與家屬的實際感情與互動
    • 死亡原因的惡性(酒駕、毒駕、飆車、重大工安疏失等,通常金額較高)
    • 加害人是否有悔意、道歉、主動賠償
    • 家屬是否因事故導致嚴重身心創傷

    實務上,死亡案件整體賠償金額常落在數百萬上下,重大案件有機會超過千萬,但真的要看個案證據與法院見解,無法事前保證。

     

    五、誰可以請求?常見迷思一次搞懂

    1. 喪葬費
      • 任何實際支出喪葬費的人都可以請求(包含兄弟姐妹、其他親戚)。
    2. 扶養費損失
      • 依法本來就可以請求被害人扶養、但自己無法維持生活的親屬(例如未成年子女、年老父母等)。
    3. 精神慰撫金
      • 只有:父、母、子、女及配偶 才有明文請求權。兄弟姐妹、祖父母、孫子女原則上不得請求。
    4. 多位家屬可以各自請嗎?
      • 可以。各人分別提出請求,由法院針對每個人的情況酌定金額。

     

    六、一定要注意的「時間限制」(消滅時效)

    很多家屬以為有在打刑事官司或談和解,就不怕超過時間,其實民事請求權是有時效的

    • 主觀時效
      自「知道有損害,且知道加害人是誰」起算 2 年內不主張,請求權會消滅。
    • 客觀最長時效
      自事故發生時起算 10 年,不論知不知道,最長就到這裡為止。所以:

    別因為忙著處理喪事或刑事程序,就完全沒處理民事求償。
    最好在 2 年內,就由律師評估、發存證信函或提起訴訟,避免權利睡著。

     

    七、過失致死賠償沒有「行情價」,但有哪些關鍵影響因素?

    實務上要估算賠償金額,會一起考量:

    • 被害人年齡、健康、收入、職業、社經地位
    • 是否扶養未成年子女、年邁父母
    • 加害人的過失程度(單純疏忽 vs 酒駕、無照駕駛、工安嚴重違規…)
    • 家屬的精神打擊、生活變化
    • 是否已領取強制險、任意險、職災保險等給付(通常會列入整體考量,但保險理賠 ≠ 完全取代民事賠償)。

    法院會在「法律上的保障」與「加害人實際負擔能力」之間取得平衡,因此同樣是死亡案件,金額也可能差很多。

     

    八、家屬實務上可以怎麼做?五個具體步驟

    1. 完整保存所有單據與資料
      • 醫療單據、喪葬收據
      • 被害人收入證明(薪資單、扣繳憑單、報稅資料)
      • 戶口名簿、戶籍謄本,證明親屬關係與扶養狀況
    2. 盡量以書面或簡訊、LINE 留下談判紀錄
      • 與加害人、保險公司溝通內容,日後都可能成為證據。
    3. 不要草率簽下「一次性和解切結書」
      • 很多文件一簽,就表示放棄後續求償空間,金額若明顯偏低,務必謹慎。
    4. 及早諮詢專業律師評估金額與策略
      • 包含要不要提「附帶民事訴訟」、怎麼主張扶養費、精神慰撫金數額比較合理。
    5. 留意 2 年時效,不要讓權利睡著
      • 遇到難以協商時,可以先由律師發存證信函、再進一步提起訴訟,確保時效不中斷。

     

    結語:人命無價,但權利有界線

    對家屬來說,任何金額都換不回逝去的親人,但合理的賠償,至少可以彌補生活上的巨大落差與未來的不安

    法律並不是只看冷冰冰的數字,而是透過醫療費、喪葬費、扶養費與精神慰撫金,承認這個死亡對一個家庭造成的真實打擊。如果您正面臨類似的狀況,建議盡早整理資料,並與值得信賴的專業律師討論,替自己與家人爭取應得的保障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#更多文章請搜尋《天秤座法律網》
    #加LINE或致電了解免費諮詢
    #台中地區不定期&現場免費法律諮詢
    #天秤座法律事務所為您服務

    歡迎來電諮詢:04-2375-6755